-
无与“轮”比 揭秘F1轮胎的规则和历史
来源:
   赛车场中,有一种神奇的橡胶,它能决定赛车的速度,可以让处于下风的车手逆袭翻盘,也可以让领跑的选手痛失冠军。毫无疑问,我们正在讨论的就是轮胎。F1中的轮胎有左右比赛走向的能力。那么,F1中的轮胎规则是怎样的?在F1七十多年的历史中,轮胎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?
  赛车轮胎的天花板
   F1的速度可超过300公里/小时,过弯时横向加速度高达4G,要想输出如此巅峰的性能,作为赛车与赛道第一接触点的轮胎也必须有天花板级的实力。
  
   倍耐力是当今F1的唯一轮胎供应商,目前提供干地轮胎、湿地胎和全雨胎三种轮胎。
  -干地胎:
   干地轮胎是胎面没有花纹的热熔胎。这种胎会在胎面温度升高后,自身融化呈凝胶状态,从而提高抓地力。干地轮胎又从硬到软分为C1到C5五种配方。
  
   轮胎的硬度是一把双刃剑。轮胎越软,其抓地力越大,磨损越快,升温越快;轮胎越硬,抓地力越小,磨损越慢,升温越慢。
  
   F1轮胎性能虽强,但磨损快寿命短,在比赛中只能用区区十几到几十圈。F1规定了每位车手在正赛中至少需要使用两种不同配方的轮胎,这强迫赛车在每场比赛都必须进站换胎。是追求速度还是耐用,不同配方的轮胎怎么搭配,在什么时间更换,都是每支车队每场比赛需要考虑的问题,也往往是决定胜负的一环。
  -湿地胎和全雨胎
   湿地胎和全雨胎的胎面有排水花纹。湿地胎应用范围很广,可在无积水或正在变干的湿地使用;全雨胎则能在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下每秒排出85升水,轮胎轮廓也专门做了提高抗滑水性能的设计。
  
  多彩的轮胎,全面的性能
   从上文中,我们可以看出F1实际上有七种不同的轮胎。可能F1也觉得太复杂的分类让车迷一头雾水,于是用颜色对轮胎种类进行了标记。湿地胎是绿色,全雨胎是蓝色。
  
   干地胎的情况有点复杂。每一场比赛,倍耐力会根据赛道具体情况从C1到C5五种轮胎配方中选出三种配方,作为当场比赛的用胎,并以红黄白三色分别表示软胎、中性胎和硬胎。
   值得注意的是,这里的红黄白只代表当场比赛中,被选中的三种配方轮胎的相对软硬度。到了另一场比赛,红黄白三色对应的可能就是另外三种不同硬度的配方。
  
   F1规定每位车手每站比赛最多只能使用13套干地胎、4套湿地胎和3套全雨胎,四个车轮必须使用同一规格的轮胎。每站的可用轮胎数看着充裕,但实际上车队不能随意调配使用,必须遵循一定规则。
  
   每节练习赛后,车手都必须交换两套干地轮胎;F1还会指定一套干地轮胎用于排位赛Q3,结束后也要归还。经历了这一套复杂的轮胎交还规则后,正赛中,进入Q3的车手有6套干地轮胎可以使用,其他车手有7套干地轮胎可用。
  精彩轮回:豪门的起起落落
   作为与赛车性能息息相关的部分,轮胎在F1逾七十载历史中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。
  50年代:百家争鸣
   在F1诞生之初,那个赛车和民用车尚未泾渭分明的年代,F1轮胎也和民用胎差别不大。50年代的F1轮胎胎面带沟槽,轮胎整体窄而高,四个车轮的尺寸一致。
  
   最初有6家轮胎品牌活跃在围场内:那个年代是倍耐力、邓禄普和Englebert争霸的年代,火石、Avon和马牌也曾短暂登场。
  60年代:邓禄普称霸
   来到60年代,车队们意识到轮胎对圈速的影响,轮胎重量不断减轻,接地面积不断加大,前后车轮尺寸不一的轮胎搭配也开始出现。邓禄普由于在轮胎材料和尺寸上不断创新,成为那个时代的霸主。
  
  70-80年代:军火竞赛
   70年代开始,随着赛车越来越快,对轮胎抓地力的要求越来越高,F1轮胎也进入了“军火竞赛”的年代。那时,人们发现没有花纹的“光头胎”可以最大程度增大轮胎接地面积,提高抓地力,于是在1971赛季,光头胎登上了F1舞台,开启了一个新时代;由于马力的剧增,F1赛车对轮胎耐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,1977年,更坚固的子午线轮胎在F1赛场出现。
  
   进入80年代,F1轮胎开始变小,前后轮的尺寸趋向一致。1985年,用于加热轮胎以方便达到工作温度的暖胎毯第一次出现。
  
   这个时期,轮胎品牌间的竞争也异常火热。固特异、倍耐力和米其林相继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:固特异推出了光头胎,米其林祭出了子午线。轮胎制造商间的争锋日益白热化。
  90年代:沟槽胎重现江湖
   F1轮胎在90年代的最大变革是1998赛季,F1出于安全因素把带沟槽轮胎重新引入F1,取代了光头胎,赛车的抓地力水平也随之下降。
  
   90年代前期是固特异一家独大的王朝。这家美国公司在1992到1996赛季是F1轮胎唯一供应商。但垄断显然对F1不利,1997赛季,普利司通进入围场,凭优异的性能向固特异发起了挑战。
  
   1998赛季收官站,在固特异退出F1前的最后一战,使用固特异轮胎的舒马赫在有机会争夺世界冠军的情况下爆胎退赛,固特异的F1之旅以遗憾收官。
  2000年至今:光头胎重返,单一品牌开启
   进入21世纪,F1轮胎被设计得更坚固,2009年,光头胎又回到了F1。往日巨头米其林从2001年开始回归F1。法国品牌的这次回归虽然拿到了总冠军的荣誉,但也和FIA积累下了矛盾。
   两者矛盾最戏剧性的高潮是2005年的美国大奖赛,使用米其林的拉尔夫·舒马赫在练习中发生爆胎事故,让所有人意识到米其林轮胎在这条赛道有安全隐患。米其林希望FIA接受修改赛道布局以增加安全性的解决方案,但遭到拒绝。最终,米其林挑唆7支客户车队罢赛,令当年的美国大奖赛上演只有三支车队比赛的闹剧,严重影响赛事形象。米其林也在2006赛季后退出F1。
  
   2011年开始,F1开启单一轮胎品牌时代,倍耐力成为唯一轮胎供应商至今。2022年,F1告别13英寸轮胎,翻开18英寸轮胎的新篇章。
  
   有沟槽轮胎和光头胎的交替上阵,轮胎豪门的沉浮……F1轮胎的背后,是赛车科技和速度的进步,赛事运营理念的转变,还有F1赛车永远挑战极限,力争优胜的精神。
- 兰博基尼
- 兰博基尼(Automobili Lamborghini S.p.A.)是一家意大利汽车生产商,全球顶级跑车制造商及欧洲奢侈品标志之一,公司坐落于意大利圣亚加塔·波隆尼(Sant'Agata Bolognese),由费鲁吉欧·兰博基尼在1963年创立。主要车型有Aventador、Huracan、雷文顿Reventon、盖拉多Gallardo、蝙蝠Murcielago等。
- 劳斯莱斯
- 劳斯莱斯(Rolls-Royce)是世界顶级的超豪华轿车厂商,1906年成立于英国,公司创始人为Frederick Henry Royce(亨利·莱斯)和Charles Stewart Rolls(查理·劳斯)
- 宾利
- 宾利(BentleyMotors Limited)是一家举世闻名的超豪华汽车制造商,总部位于英国克鲁。1919年,W.O.宾利先生创办了宾利汽车公司
- 宝马
- 宝马(BMW)是享誉世界的豪华汽车品牌。宝马的车系有1系、2系、3系、4系、5系、6系、7系、i系、X1、X2、X3、X4、X5、X6、X7、Z4等几个系列,还有在各系基础上进行改进的M系(宝马官方的高性能改装部门)。宝马公司创建于1916年,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。BMW的蓝白标志宝马总部所在地巴伐利亚州州旗的颜色
- 法拉利
- 法拉利是举世闻名的赛车和运动跑车的生产厂家,总部位于意大利马拉内罗(Maranello),由恩佐·法拉利(Enzo Ferrari)于1947年创办,主要制造一级方程式赛车、赛车及高性能跑车。法拉利品牌法拉利所使用的传奇标志有着非同寻常的起源
- 特斯拉
- 特斯拉(Tesla),是一家美国电动车及能源公司,产销电动车、太阳能板、及储能设备。 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帕洛阿尔托(Palo Alto)。 特斯拉第一款汽车产品Roadster发布于2008年,为一款两门运动型跑车
- 奔驰
- 梅赛德斯-奔驰奔驰,德国百年汽车品牌,汽车文明的先驱者与引领者,被认为是最成功的高档汽车品牌之一,其登峰造极的技术水平、精湛过硬的质量标准、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、以及一系列经典轿跑车款式令人称道,车系有A级、B级、C级、CL级、CLK级、E级、S级、SL级、SLC级、SLK级、SLR级、G级、GL级、GLK级、M级、R级、AMG车系等。
- 保时捷
- 保时捷(Porsche)是一家德国汽车生产商,又叫波尔舍,总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,是欧美汽车的主要代表。主要车型有911、Boxster、Cayman、Panamera、Cayenne、Macan。1931年,保时捷成立于斯图加特,以生产高级跑车闻名于世界车坛